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陈钦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新品种获巴基斯坦国家级审定推广,新工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新模式提供全链条服务让种业公司“拎包入驻”……8月8日,红莲型杂交水稻良繁基地建设暨国际合作推进会在黄冈市罗田县举行。来自巴基斯坦、越南、印尼等国专家、企业家与国内科研机构、种业企业代表齐聚大别山麓,共商杂交水稻种业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获悉,近年来,罗田县积极实施“一粒种”工程,成功以红莲型杂交水稻种业基地为核心,初步构建起杂交水稻制种科研、生产、加工、物流全产业链,正加速从“制种大县”向“种业强县”跃升。
8月8日举行水稻良繁基地项目签约仪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1.5万亩制种基地打造一体化产业平台
群山环抱的罗田县河铺镇林家咀村,云雾缭绕间连片稻田绿意葱茏。8月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易两优311”“珞红优1564”等高产稻种已进入采收期,硬化道路与灌溉水渠纵横田间,智能灭虫灯与信息采集器林立。
位于林家咀村的制种田全部完成了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湖北衍升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烈介绍,全县1.5万亩制种田已全部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有22家农业合作社和100余户农户通过专业培训加入水稻制种产业。
几公里外的罗田现代水稻制种产业园内,一期工程育种科研楼与烘干厂房正式投入使用。烘干车间大型设备整装待发,日处理能力达240吨,可满足2万亩制种生产的烘干需求。二期规划建设自动化加工包装厂房及低温仓储设施,竣工后可满足4万亩制种加工需求。
“园区正构建‘转化—生产—加工’全链条服务体系。”方烈表示,基地可为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机构提供新品种科技转化对接服务;种业企业亦可“拎包入驻”——园区承接品种筛选、加工包装、物流运输全流程服务,种业企业专注市场销售即可。“预计基地2027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5亿元。”
新品种在巴基斯坦获准全国推广种植
8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朱仁山教授宣布,由武汉大学—旁遮普大学联合研究中心研发的红莲型HP4新品种已通过巴基斯坦国家品种审定,获准在巴基斯坦全国推广种植。
参会嘉宾参观制种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朱教授介绍,该品种历经两年区域性试验,经多点示范种植验证,其生态适应性、产量及抗病虫性均符合巴方审定标准——“所有性状与当地主栽品种持平,且至少有一项核心指标显著占优。”
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农学院植物遗传系主任穆罕默德·阿西法克教授表示,该国推广红莲型杂交水稻已15年,市场份额稳定,已突破全国杂交水稻总量的40%,每年种子进口需求量达到300至500吨。尤其是近年来,巴基斯坦水稻种植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比如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1月15日,巴基斯坦信德省、旁遮省、俾路支省等部分地区降雨量普遍下降了40%。“红莲型耐高温等特性可以帮助巴基斯坦应对这些挑战。”
“教授回乡”打造“水稻硅谷”
红莲型杂交水稻由武汉大学“稻田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事业先驱者朱英国教授研发和培育,是国际公认的三大优质细胞质雄性不育型杂交水稻之一。因其携有热带血缘,具备良好的耐高温能力,并且高产、耐贫瘠、米质优,深受南亚、东南亚和非洲“一带一路”国家欢迎,全球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
2021年4月,朱英国院士团队核心成员——武汉大学教授朱仁山响应“教授回乡”之邀,在罗田县河铺镇建设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创新“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湖北衍升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吸纳广大农业合作社和种植户加入,形成利益共同体,产业规模与集聚效应持续提升。
8日召开的推进大会上,罗田县与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签署合作意向协议,涵盖水稻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延伸罗田杂交水稻的产业链条。罗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县积极推进“一粒种”工程,目前已累计投入53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杂交水稻制种的样板工程,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完善了产业生态。
武汉大学朱仁山教授为国内外嘉宾讲解新品种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天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